受一次社會實踐的觸動,在一個下雨的午后,我又重讀了海倫·凱勒的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》。這本書是海倫的自傳體散文代表作,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海倫變成聾盲人以后的生活,后半部分則介紹了她的求學生涯。海倫以一個身殘志堅的女子視角,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該珍惜生命,珍惜造物主的恩賜,擁抱不完美的人生,感恩命運中不期而遇的每一份美好。
“能夠看見的人卻看不到什么東西。”因為一次為聾啞兒童提供支教服務的實踐,我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內涵。在實踐過程中,我常常忘記自己面對的是一群失去聽覺和語言能力的特殊兒童,很多時候都是自說自話很久才意識到他們并不能聽見我的聲音。有時候要表達的心情很急切就覺得用筆寫下來的交流形式太麻煩,可是無奈自己又不會手語,便常常因為陷入這樣的窘境而感到抓狂奔潰。不能用語言交流的世界是多么無助而孤獨,無聲的沉默又到底吞噬了多少歡樂的談笑呢。孩子們可以看到我們對著他們張嘴說話,卻無法聽見我們的聲音,那一刻他們的內心又有多么難受呢??墒沁z傳、家庭、出生、身體狀況,這些都不是他們所能決定的事。孩子們并沒有錯,卻要承受生理缺陷的折磨。反觀我們自己,是不是就是像海倫·凱勒所說的: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把生命看成是理所當然的……日子多得好像沒有盡頭。因此我們一味忙于瑣事,幾乎意識不到我們對待生活的冷漠態度。”我們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周圍的景物和聲音,卻心不在焉,也無所感激,只有在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,在生病以后才懂得健康的可貴。其他時候,總是貪婪地追求自己所沒有的,抱怨自己擁有的幸福太少,遭遇的坎坷太多。也許但凡我們奢求的再少一些,我們也不至于在忙忙碌碌之后后悔活得太過空虛,擁有的越來越多之時愈加患得患失。人生就像大夢一場,帶不來什么自然也帶不走什么,該如何看待生活,蘇軾早已給了我們答案:“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無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,而吾與子之所共適。”錢色名欲權力,這些東西終歸虛無??墒巧钪忻篮玫乃查g別致的風景,珍貴的情誼喜怒哀樂的體驗,書中人生無常繁華落盡人世間的故事,卻可以收藏一輩子,這些東西看似廉價平常,卻概括了生命全部的意義和真諦,人生就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程,不論好壞,都值得嘗試。
更何況,和那些殘疾人比起來,我們已經幸福很多。我們能聽見美妙動聽的音樂旋律,能感受到花草樹木的生命律動,能開懷大笑,放聲歌唱,身體中還有無數個細胞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。人生有時候要做一做減法,追求的東西太多就會忘記出發的初心,在紛紛擾擾的喧囂塵世迷失自我,反而忽視了身邊最可貴的每一份美好。不要對生活產生倦怠,細碎的日子里到處是等待你發現的驚喜,不要被不完美的自己所束縛,你盡可以擁抱這些殘缺,用樂觀的心態書寫出彩的未來。(作者 張海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