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重讀海倫·凱勒的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》,依然會被海倫那顆永不言棄、樂觀向陽的精神所打動。又想到這次暑假加入的社會實踐活動,發現自己對人生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。
海倫的命運是悲慘不幸的。一次突發的猩紅熱,讓她從一個健全的人變成一個盲聾人,人生從此徹底改變??伤]有自哀自怨,從此一蹶不振,相反卻憑借著樂觀的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態度成就了出彩的人生,成為人類意志的偉大偶像。正如她在書中所寫:“青春的光輝是如此燦爛,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沖勁真叫人羨慕。”這正是她自己的青春宣言,人生宣言,她要做一支開在懸崖峭壁上的花,做一個不屈服于命運的戰士。對待生理上的殘缺,在海倫看來,“世界是美好的,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美好世界的一部分。無論身處何處,都要不斷努力,都要學會滿足。”這讓我聯想到了支教過程中結識的一群特殊的孩子們,他們也是身處黑暗,卻把自己活成了暗夜中的光芒。
這些聾啞孩子或是因為家庭遺傳,或是出生時一場大病所致,他們喪失了寶貴的聽力,隨之也失去了語言能力。他們看起來冷漠、敏感、多疑、自卑、內向,不愛與人交談。這些孩子們生活的圈子狹窄,接觸的世界有限,認知發展緩慢,智力比常人低下,可是心地卻非常單純善良。經過和他們的班主任談話,我對這些孩子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。原來他們中有因為和父母溝通困難逐漸變得孤僻的,還有因為身體殘缺被父母拋棄而成為孤兒的,也有因為殘疾柔弱而遭遇校園霸凌欺辱的,他們外表上看起來桀驁不馴冰冷不屑,實則是對脆弱內心的保護,對自我堅強的偽裝。從剛開始小心翼翼的防備到逐漸敞開心扉露出笑容,我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感受到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,也被他們逆風飛翔,野蠻生長的精神打動。盡管人生太多不如意,上帝如此不公平,他們依舊對未來充滿希望,依舊愿意和別人交朋友,也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;盡管受盡歧視、冷眼和偏見,他們依舊心懷感激地對待生活,充滿期待地憧憬未來,飽含熱情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,用善意和友愛溫暖別人,讓人們感受到生命應有的韌性和頑強。
殘疾人是我們為他們貼上的標簽,但其實人生而平等,沒有人是異類。我們都是普通人,比起高高在上的憐憫,孩子們更需要的是一份平等的尊重,比起俯視弱者的同情,孩子們更希望得到一份真誠的共情。正如海倫所說:“愛和勇氣是生存的基礎。”雖然這些殘疾兒童或聽不到愛的表白,或看不到愛的書寫,但能感受到她傾斜在萬物上的溫甜。這世界正因為有愛才更加美好,因為有勇氣才充滿希望。不要吝嗇你的愛意,讓我們用愛托舉起折翼天使追夢的飛翔吧。(作者 張海茹)